波纹管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波纹管厂家
热门搜索:
成功案例
当前位置:首页 > 成功案例

科技时报--中关村创新脚步从未停歇

发布时间:2021-11-10 13:02:36 阅读: 来源:波纹管厂家

有1种情怀,矢志不移;有1种精神,穿越历史;有1种奋斗,照映未来。

在新中国历史上,有1个“村”,与我们国家的历史与现实、精神与物质、梦想与奋斗牢牢联系在1起,成为1代又1代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精神符号,成为1个国家寻求出色、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意味。

这个“村”,就是中关村。

新中国建立伊始,这里是京郊的自然村落,只有农舍和菜地。中关村闻名于世,始于1953年中科院研究所的进驻,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在这里奠基。70年间,高等院校在这里落地生根,科研院所在这里抽枝散叶,高新企业在这里迭代升级,中关村成为中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、科技条件最为雄厚、科研成果最为丰富的区域,为在全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。

进入新时期,作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载体,中关村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。

爱国奉献 干震天动地伟业

“国家纳米科学中心”,屹立在北4环中关村立交桥的北边,是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新生气力。在纳米中心围墙边,有1个特殊的纪念碑。科技史专家樊洪业说:“这里,就是中关村建设的动身点。”

彼时,新中国刚刚成立,百废待兴。1951年11月,中科院在这个当年名为“中官屯”的田野里,勘田定址,开锹动土,建设科学城中第1栋建筑——近代物理研究所大楼,也叫“原子能楼”。1953年大楼建成,被称为“共和国科学第1楼”。1批学有所成的留学生,唱着“不要犹豫,不要迟疑,回国去,回国去,祖国建设需要你……”从美国、欧洲,冲破阻碍,回到急需人才的祖国。

“干震天动地事、做隐姓埋名人。”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,从这座大楼里走出了7位“两弹1星”功劳奖章获得者:钱3强、王淦昌、彭桓武、邓稼先、于敏、朱光亚和陈芳允。从1955年到1995年,这座大楼里走出了近30位中科院院士,“孵化”出89个新的核科学研究机构,衍生出庞大的研发机构群。

1位老人告知记者,当年,钱3强的办公室就在1楼,彭桓武、邓稼先、于敏的理论室在3楼,王淦昌的宇宙线室在5楼。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,这1带几栋简朴的灰砖楼里,集中了1大批著名科学家。他们默默无闻、踏踏实实地做着1件又1件上天入海、震天动地的事,成为新中国现代科学各学科的奠基人。

“最大的心愿,就是国家强起来”,这几近是1代科学家群体的心声。他们以中关村为支点,奋战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。爱国精神、奉献精神、科学精神、攀登精神,与他们融为1体,也融入“村里人”的血脉,成为中关村最宝贵的精神传承。

探路先行 立改革开放潮头

在改革开放的每次重要探索中,中关村的身影都坚定而耀眼。

科学家下海,40多年前,这是不敢想的事。在中关村,中科院物理所的核物理学家陈春先,做了第1个吃螃蟹的人农村的破旧房屋可以强拆吗

1张破桌子、几把破凳子、78个人、56平方米的半间仓库……1980年10月23日,从“硅谷”考察回来的陈春先,在中科院物理所家属区的1间仓库门前,挂上了“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”的牌子。在这里,知识可以换财富,工资条之外也能有收入。

吃惯了大锅饭,这么干行不行?争议中,陈春先被打上了“科技2道贩子”“投机倒把”的标签。

“如果大学永久是象牙塔,研究所永久是不问市场的技术翰林院,它们永久和工厂老死不相来往,那么科学的春风,就永久不度玉门关。”对信息时期的提早感知,激起了陈春先另外1种“强国梦”,陈春先在破冰路上倔强坚守。

时期决定命运,“科学的春季”带来春的消息。1983年,中央1锤定音,争议烟消云散。科技人员下海,自此成潮。

到1987年,中关村“电子1条街”已有相当范围,每天前来采购的人流量最高到达20万人次,科技企业148家,总销售额有9亿多元,占海淀区社会总收入的37%。

硬币总有两面。改革开放初期,蛮横生长的中关村,繁华与混乱相生相伴。早期市场经济中存在过不法行动,中关村也是重灾区。“取消”“制止”“清算”之声甚嚣尘上。

众声喧哗中,1篇报道点明时期的方向。

“电子1条街的发展冲击了旧观念,冲击了科技和经济相脱节的旧体制,探索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门路,探索了我国高技术产业起步和发展的新门路,为科技体制改革、教育体制改革、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。”1988年3月12日,《人民日报》1版刊发《“中关村电子1条街”调查报告》,肯定了中关村的做法。

打破围堵,冲破藩篱,中关村先行1步。同年5月10日,国务院批准成立我国首家国家高新区——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。从这1天开始,中关村正式纳入政府发展计划。以此为标志,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翻开新篇章。

对内改革、对外开放的中国,需要连接世界。互联网时期的来临,将中关村再次推上潮头,引领中国“触网”。

“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——向北1500米”。1995年,北京中关村,1张巨大的广告牌矗立在白颐路(现中关村大街)南端街角处,广告牌所指,是中国最早的民营互联网公司——瀛海威。

而在此前1年,已在中关村创业10年的柳传志,成立了联想微机事业部,我国第1台万元以下的286电脑在中关村诞生。

发展互联网拼的是人才。留学生注册公司,只需6天半;如果公司被认定为有前程,还会获得8万元的“留学生创业扶持资金”;公司赚钱了,还能把人民币全部换成外汇带走……1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,让大批互联网“海归”锁定中关村。

仅2000年春季,中关村新诞生的149家企业里,就有50家网络公司,这比之前全中国的网络公司加起来还要多。而在这1年,中国网民的数量,也比1998年的204万人翻了10倍。新浪、搜狐、百度等1批互联网公司在中关村发展壮大……

仿佛在1瞬间,中国人迈入了网络时期。

竞技世界 铸创新创业雄心

新的时期,新的奋斗。中关村永久有张年轻的脸,创新是它不变的灵魂。

“创业者,就是要做他人想但不敢去做的事情。”85后的印奇,带着他的初创公司“旷视科技”,选择了门槛极高的人脸辨认。“这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1,没有这个,人工智能就没有眼睛。”

信心如种子,乃至能在岩缝中萌生。仅仅3年,“刷脸”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,我们的公共安全模式也由于这项技术被重塑,“如果1个逃犯走进有监控摄像头覆盖的区域,只要他露脸公房拆迁要交土地出让金吗,1看1个准。”

仰仗着核心技术,旷视科技在各项国际人工智能顶级比赛中多次取得佳绩,揽获25项世界技术评测第1。

寒武纪的AI芯片、商汤科技的深度学习超算中心、百度的国内首个深度学习开源平台……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中关村的人工智能企业超过400家,具有全国过半数人工智能骨干研究单位和10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。中关村,这1国内最大的人工智能创新集群,在润物无声中改变着我们身处的世界。

创新驱动,本质上就是人才驱动,中关村最核心的竞争力也就在于集聚了各类优秀人才。

2012年钉子户为什么不司法强拆,王晓东回到中国,成为中关村1个新兵。由他领衔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和百济神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,誓言为人类研发最好抗癌药。“在硅谷可以干成的事情,在中关村也能干成。”

2016年,由百济神州研发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BGB—A317,成为在美国获准进入临床实验阶段的生物候选药物。

“经过1代代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努力,中关村逐渐构成了以求真务实、百折不挠、寻求出色、科技报国为主要特点的创新创业文化。”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说。

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设计、5G移动通讯、石墨烯材料制备、液态金属、创新药物……在关键技术领域,新1代中关村人用奋斗践行着科技报国的初心。

数字为证:2018年,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86395件,同比增长17.0%,获得专利授权53982件,同比增长24.4%,具有有效发明专利98624件。专利申请量过百件企业的申请量占示范区近5成,示范区企业共申请PCT专利4596件,占北京市同期PCT专利申请量的70.4%。

恰如当下中国的1扇窗口,在中关村这片土地上,创新的脚步,从未停歇!